文/ 林幸瑩(特約記者)
◆◆◆ 引子 ◆◆◆
臺北市大安區是一個兼具人文薈萃、引領科技、書香濃厚的行政區,其中,分別執臺灣技職教育和綜合教育牛耳的2所高等學府:國立臺灣科技大學(簡稱臺科大,下同)與國立臺灣大學(臺大),兩校就隔著基隆路比鄰而居。
創校於1974年的臺科大(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,NTUST),不算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大學,但它的辦學績效卻非凡而有目共睹。根據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布的「2018全球最佳年輕大學排行榜」,臺灣入榜且排名最優的是57名的臺科大;而在「2018全球大學就業排行榜」中,泰晤士報針對全球大企業7,000名人資經理進行訪查,列出畢業生最受歡迎的150所學校,結果臺灣僅有臺大和臺科大2所學校上榜。
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是臺灣技職大學的第一志願
有不少民眾會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同位於大安區忠孝東路3段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(北科大,前身為臺北工專)混淆。為此,臺科大學生經常以「我們在基隆路」來識別;而為了加強大眾對臺科大的認識與拉近距離,3年前臺科大更正式推出專屬校園的吉祥物「Tiger Duck」,以老虎 (Tiger) 和鴨子 (Duck) 巧妙融合的諧音來代表臺科大。
臺科大吉祥物「Tiger Duck」,藉以與北科大有所區分,並加深大眾的認識
臺科大現任校長廖慶榮博士,是一位溫文儒雅的飽學之士。廖校長畢業於明志工專工業管理科,並先後取得美國伊利諾工學院管理科學碩士,及賓州州立大學工業工程博士。在學術方面,廖校長主要研究生產管理和生產排程,為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,曾3度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,及教育部優良教師獎。
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博士
自2013年2月1日接掌臺科大校長以來,廖博士就致力於「幸福大學、快樂校園」的治校目標,營造全體師生幸福的工作環境。廖校長表示,不管是企業或學校,當員工或學生老師感覺快樂的時候,才能夠激發他們各方面的潛力,並做他們願意做的事情。在廖校長至今6年的任期內,他並不以一般管理者常用的嚴格績效指標,來規範臺科大的師生,而是努力建立一個自由、創新的校園氛圍,讓大家願意盡心力來做事和學習。具體的作法之一,是廖校長隨時藉學生的臉書,傾聽學生對校務和多種事情的看法。他說:「做某些事會讓學生很開心,但另有些事他們則漠不關心,因此瞭解學生想法是很重要的,這讓我們在校務的推行上,可以更貼近學生的需要。」也因此,在2019年2月《Cheers》雜誌所舉辦「大學辦學績效成長」的各大學校長互評中,臺科大已是連續3年蟬聯榜首。
本網站記者,很榮幸能在臺北訪問到這位臺灣技職大學龍頭的掌舵者。從近距離觀察,廖校長視學生如己出的親民作風,並聽他娓娓道來,辦校、教學與生活的點滴。讓我們有機會一窺最高學府的校務現況,和傑出學者的生活理念,相信讀者將會有滿滿的收穫。
◆◆◆ 前進南美:臺巴科技大學 ◆◆◆
臺科大居然在巴拉圭設立分校了!聽到這個消息,很多南美僑胞都非常驚喜,也充滿好奇。
原來2017年7月,為了慶祝臺灣與巴拉圭建交60週年,巴拉圭前總統阿提斯造訪臺灣。據巴拉圭工商部長雷依德透露,當時阿提斯總統向蔡英文總統提出,希望共同在巴拉圭成立一所拉丁美洲最好的科技大學的概念,想不到蔡總統立刻就答應了。蔡總統還說:「只要是教育的計畫,我的答案永遠是肯定的。」之後,經由雷依德部長多方的考察,最終選定聲譽卓著的臺科大為合作對象,「臺巴科技大學」於焉成形。
2017年12月,臺灣與巴拉圭簽署設立「臺巴科技大學」意向書。由巴方編列預算,負擔興建校舍;臺科大則在外交部的支持下,負責派遣師資、設計課程、設計建校藍圖,並規劃了資訊工程、工業工程、營建工程和機械工程等4個科系。
2018年8月,蔡英文總統率團出訪巴拉圭、貝里斯2友邦,並參加巴拉圭新總統阿布鐸的就職典禮。是次蔡總統的出訪,臺科大廖慶榮校長與機械工程系修芳仲教授都是隨行人員之一。蔡總統抵達巴拉圭的第1個行程,就是與即將卸任的巴拉圭總統阿提斯,共同主持「臺巴科技大學」成立儀式,並出席該校數學與英文先修班的開課典禮。
2018年8月,廖慶榮校長(中)與修芳仲教授(右)前往巴拉圭參加「臺灣—巴拉圭科技大學先修班開課儀式」
目前,「臺巴科技大學」的建校工程正在進行,預估2年完成。臺科大也已派遣3名師資完成傳授當地高中生微積分的先修課程,現在尚有8人(5位教師和3名職員)正在巴拉圭辦理各項招生業務,等2019年3月正式開學後,未來每年還將選派10幾位老師輪流前往授課。
2018年10月,巴拉圭總統阿布鐸(左)訪台,並接受臺科大廖校長(右)頒授的名譽博士學位。中間為副總統陳建仁先生
對於這項有巨大影響的教育合作計畫,臺巴兩國都寄以無限的希望。蔡總統說,她期待這所大學有天能跟臺科大一樣,成為世界最卓越的年輕大學之一。巴拉圭阿布鐸總統在2018年10月訪問臺灣,並獲臺科大頒授名譽管理學博士時表示,自己與臺灣淵源很深,充滿情感與景仰。「臺科大協助建設臺巴科技大學,也等於是臺科大在南美洲設立分校,他對此計畫深具信心,企盼教育成為巴國繁榮的引擎,也因有臺灣一流學者在列,可望讓巴拉圭在世界科學、技術的版圖上,佔有一席之地。」
巴拉圭新任總統阿布鐸上任後首訪臺灣,並接受臺科大授與名譽博士學位
臺科大校長廖慶榮也很有信心表示,「臺巴科技大學」有巴拉圭和臺灣雙方政府很積極的支持,加上臺科大的努力投入,應該可相當有效率地,將臺灣工業、經濟、教育發展的相關經驗移轉至該校。廖校長預計「10-15年的時間,應該可讓這所大學成為中南美洲最好的科技大學。」
◆◆◆ 臺巴科技大學:地理背景 ◆◆◆
巴拉圭,位於南美洲中部的內陸國家,是距離臺灣最遠的邦交國。北與玻利維亞接壤,東鄰巴西,南和阿根廷交界。巴拉圭人口近700萬,以西班牙移民後裔和印地安人的混血居多,面積約臺灣的11.3倍大。
巴拉圭亞松森的總統府。「臺巴科技大學」就設在首都亞松森
「臺巴科技大學」設立於巴拉圭首都亞松森。亞松森是巴拉圭最大的城市,也是南美洲歷史最悠久的城市。該市始建於1537年8月15日,當西班牙人到達時,正值天主教的聖母瑪麗亞升天節,在西班牙語裡,升天節的發音是亞松森,因而得名。亞松森是一座美麗的內河港口都市,又稱桔城或森林與水之都。該市有兩所巴國重要的大學,天主教大學和亞松森國立大學。
「臺巴科技大學」計畫啟動後,廖校長很欣慰地表示,派遣到南美洲的臺科大教職員都還蠻能適應當地環境。廖校長說:「雖然臺巴兩國相距甚遠,但臺灣還是應和中南美洲多接觸。藉由相互瞭解,可有許多互補與合作的機會。若錯失,就太可惜了。」雖然,「臺巴科技大學」才剛開始,但廖校長心中已有下一步的規劃:「目前臺巴科大是4年制,4年後也會延攬學生到臺科大繼續讀碩士、博士;而且不只到臺科大,也可到臺灣其他理工方面的大學繼續深造。」
在訪談中,記者也見到了甫從巴拉圭授課半年返臺,又將僕僕風塵重回巴拉圭的臺科大機械系修芳仲教授。修教授是臺科大的資深校友,數十年來一路看著臺科大的成長,他很願意將臺科大的教育經驗分享出去。他表示,能有再被用的機會很難得,尤其看到巴拉圭學生多數是偏遠弱勢的居民,能幫助他們,並提升他們的能力,是很有意義的事。修教授指出,這次先修班的學生,是從巴拉圭4,000多人當中,選出來的400位資優生,即使最後1名的成績平均積點(GPA)都高達4.91(滿分是5)。「我們很榮幸,得天下英才而教之,不過壓力也很大,但會做最好的準備與努力,為臺灣爭光。」
提到南美洲,很多人的顧慮就是糟糕的治安問題,但修教授說:「不會啦,巴拉圭的人民都很友善,亞松森的環境也很安全。」對於剛設立的「臺巴科技大學」,或許開始在亞松森有些小小知名度,廖校長關切地問道:「巴西的僑胞認識臺科大嗎?知道我們在巴拉圭設校嗎?」或許要讓「臺巴科技大學」在巴拉圭與巴西都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學,還需一段不算短時間的經營。但凡事起頭難,重要的是:臺科大已跨出了第一步。我們預祝「臺巴科技大學」建校成功、辦學順利、名揚南美洲!
◆◆◆ 臺科大:技職大學的龍頭 ◆◆◆
「天大地大臺科大」,是臺灣年輕人最重要的網路論壇之一,ptt的熱門用語。這句話一方面隱喻臺科大學生的志氣高遠,另一方面則是調侃臺科大的校地狹小。在臺科大公館校區晃一圈,最多25至30分鐘就可以把校園給走遍了。但也別小看了,如前所述,臺科大,可是臺灣技職大學的第1志願,也是教育部邁頂計畫的大學之一,現正朝著亞洲一流大學邁進呢。
臺科大校園一景
臺科大原校名為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。建校目的在因應臺灣經濟與工業迅速發展之需求,以培養頂尖高科技工程及管理人才為目標。創校院長為陳履安博士,首屆招收具有1年以上工作經驗,並服畢兵役的專科學校畢業生,分別就讀於工業管理技術系及電子工程技術系,修習2年,畢業後授予工學士學位。1997年教育部核准改名國立臺灣科技大學。臺科大現設有工程、電資、管理、設計、人文社會、應用科技等6個學院,合計共有24個獨立系所、師資培育中心及人文社會學科等教學單位,有博碩士生4,700位,及大學部學生5,300位,專任教師420位。
臺科大究竟是一所何種特質的高等學府?廖校長指出,臺科大初始創立時,就是要招收有工作經驗的學生,當時是80%的專科生,和20%的高職畢業生。「我們希望這些技職體系的學生先工作幾年後,再回到學校進修2年或4年,以加強學用整合,提升工程科技和管理水準。所以臺科大跟其他學校不同的是,我們學生最大部分是技職體系出身,動手做的能力比一般大學生強許多。」不過,隨著社會需求的改變和少子女化的影響,臺科大現在除了收技職體系學生外,也收30%高中生。廖校長強調:「臺科大是全國學生來源最多的學校,我們有高中、高職,還有很多外籍生,所以學生在學期間就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生。其好處是,學生除了動手做的能力比較強,與多元同儕相處能力也不錯。」
臺科大學生動手做的能力比一般大學生強許多
的確,學術紮根、實務為用,臺科大自創校以來,一直在實作上有許多的投入,許多學生是全國甚至是世界性技藝競賽的常勝軍,而多數的老師也都有業界的產學合作專案,提供學生動手實作的優質場域。這樣的傳統與校風,造就了臺科大畢業生就職率全臺灣第一,也形成臺科大兼具學術與實務的獨特定位。
廖校長進一步指出,一般大學可能偏重於追求學術卓越,可是在臺科大,我們希望老師做的研究,都能有實務和應用的價值,而不是單純為了期刊的發表而做研究。為了鼓勵老師與廠商的合作,我們邀請業界和學校成立共同研發中心。其好處是,學校有產學經驗豐富的固定窗口,幫業界媒合適當的老師,並持續開發新的專案;不會因個別老師的忙碌或專長限制,而與企業的接觸面較窄,或在單一計畫結束後就終止了。廖校長又說,現在臺科大有10多個研發中心,且不斷在增加中。「連工研院都要跟臺科大設立研發中心,這已不只是公司的規模了。」
很多業界廠商都和臺科大合作成立研發中心
廖校長致力培養產業高值化所需的人才,在他任內成立了全國唯一的專利研究所,希望將「發明專利產業化」。他指出:「任何高科技如果自己沒辦法掌握專利的話,絕對會被模仿,事實上你自己研發的東西自己沒有專利,人家還可以申請你研發的專利,到時候你反而是抄襲了,所以任何高科技公司都要確實掌握自己研發成果的專利。」
廖校長也非常關注臺灣高等教育的未來走向,他分析:「臺灣高等教育只有兩條路,第一是普大科大合流,如果不合流,就需要在技職體系有一流的科大。」「尤其現在環境改變了,不只是臺灣,整個世界都是如此,就業率成了很重要的問題,而大學技職化,技職大學化,對就業率的提升很有助益。」
對於就業問題,廖校長常勉勵同學,不要在乎起薪多個2,000、5,000元,要看這經歷,對未來是否有加值作用?對這個領域是不是真有興趣?這工作有沒有未來發展性?最重要的是,能不能在過程中,既實質貢獻公司、又學習新知技術、累積工作經驗、拓展人脈等,創造「一舉多得」的效益?只要把這些想清楚,就能珍惜與把握職務的每個挑戰。這樣,工作起來,有勁多了;而個人的目標,也多能達成。
如眾所知,教育是百年大計,涵蓋的層面也很廣,絕不只是限於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。一位學生出了校門後,如何為人、處事、交友等,關乎著人生的成功與幸福,但這些心靈方面的修鍊,在現今教育體制下卻顯得匱乏。針對人格教育的養成,廖校長也提出了他的看法:「專業真的只是一部分,早期總認為,大學教好專業就行了,人格教育應該在中學、小學或家庭教育階段就做好了。但後來發覺還是需在大學階段大力加強。」因此,臺科大開了「社會實踐」必修課,也就是在學期間,學生必須到業界實習或做社會服務,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與社會多些接觸。此外,臺科大也發起成立「亞太大學志工聯盟」,讓學生多參與國內外的志工服務。廖校長覺得,當學生和社會多接觸後,才會體悟到只有專業是不夠的,其他如與人相處、表達能力等都非常重要。而當學生覺得有哪方面需要時,校方也會配合開相關的課程。
學生畢業後投入社會就業,難免遭遇許多困難、挫折,這時心理的成熟度與對壓力的承受度就很重要了。廖校長表示,基本上這是臺科大學生的強項。他不諱言指出,技職體系有許多學生,在求學過程中,相對可能較不順利。即使是讀最好的高工,也因傳統士大夫觀念,而在一般人眼光中,無法和第一流的明星高中相提並論。「但恰就是這種歷練和經驗,讓技職體系學生比較能夠面對挫折,就業態度也比較謙遜,也因此受到眾多企業的歡迎。」另外,如同西方諺語所說的:「fat cat cannot catch mouse」(肥貓沒辦法抓老鼠),廖校長也指出,技職體系學生有很多來自經濟弱勢家庭,這使得他們更珍惜擁有、更能吃苦、性格也更堅毅,這對日後的創業和發展反而是利多。
◆◆◆ 國際化:臺科大優勢競爭力 ◆◆◆
如果有機會和臺科大的學生接觸或交談,就可發現,大部份的學生都是既陽光又健談,知識面很廣泛,且頗具國際視野的菁英。深入瞭解後,才知道把學生送出國研習,讓學生開拓胸襟,看見世界,是臺科大得以持續保持領先排行的原因之一。
廖校長告訴記者,臺科大的目標是「國際化的應用型大學」。為此,學校在國際化部分已耕耘10多年,涵蓋的層面很廣也很有規模。「臺科大的國際化和其他學校最不同的地方,就是很多學校是由校長或國際處等行政單位去做,但臺科大是中央與分權同時進行,每系的老師都有很大的彈性,自己去做海外的連結與推廣。」因此,除了學校統籌建立校級的關係外,各系也都積極拓建自己的海外合作系所,而後進行師生互訪、課程與師資交換、聯合學術研討會等。
名人鳴語錄
在國際化的目標下,臺科大不遺餘力地推動交換學生計畫,及鼓勵學校老師以英語授課等作法。目前,臺科大擁有300多個國外的姐妹校,最多數是歐洲的大學。締結姐妹校,最基本的作法是交換學生,因此臺科大每年都會根據學生在校成績和英文程度的高低,提供半額或全額獎學金,和生活費及來回機票補助,薦送數百位優秀學生至歐、美、日、東南亞、大陸等地交換,以開拓同學視野,並與世界各地的學生做跨文化的交流。大部分學生最喜歡去的是歐洲,因為除了學習外,還可同時遊覽很多國家。據廖校長表示,不僅臺灣學生喜歡去歐洲交換,歐洲學生也很愛來臺灣,其中更以德國、法國學生為最。
的確,走在臺科大校園隨時都可看到不少外籍學生的面孔,宛如置身小型聯合國一樣。據統計,臺科大連續幾年都是全臺碩博士外籍生人數最多的大學,其中以印尼籍學生300多人居冠,衣索比亞與越南籍學生其次。因此臺科大早在幾年前就設置有穆斯林祈禱室,在飲食上,校內有2間學生餐廳特別申請清真認證,也是為了回應多數印尼學生的需求。
臺科大的外籍碩博士生居全臺之冠,其中最多的是印尼學生,衣索匹亞和越南學生次之
廖校長解釋說,臺科大的大學部學生多來自高職,畢業後很多是直接就業,為了拓展更多的博碩士學生生源,學校在2000年初期就開始到印尼、越南、菲律賓、泰國、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招募研究生。耕耘近20年來,臺科大的外籍學生數已從個位數攀升到超過千名,若不計陸生和僑生,也還有800多位。這些外籍生,大多數人一句中文也不會說,因此,也讓臺科大很早就打造了全英語授課的環境。
據資料顯示,臺科大每年約有200名外籍生畢業,他們或返回母國,或繼續留在臺灣,或遠赴其他國家深造。廖校長指出,早期來臺的外籍學生,大多直接返回母國就業,並擔任母國公司主管,這些畢業生歸國後,不僅促成國際學術、產業合作,也提供了臺灣企業南向的優質人才庫。而近幾年臺灣的居留門檻降低,大約有3至4成選擇先留在臺灣就業,尤其管理學院畢業的東南亞籍學生,同時熟稔中文、英文與自身的母語,其語言優勢備受臺灣企業的青睞。
在臺科大校園,隨處可見到外籍學生的面孔
在臺科大校園,記者與一位29歲的衣索匹亞學生H進行短暫交談,H是來唸博士學位的,英文說得非常流暢。他說是好朋友的極力推薦,才選擇就讀臺科大。廖校長也說,衣索匹亞的情況很特別,現在來臺灣留學的110名左右學生,臺科大即佔了100位。這批非洲學生大多是本國一流大學的講師,英語能力強,表現也很優秀,很多都是口耳相傳,慕名前來就讀的。
相較之下,目前就讀臺科大的南美洲學生卻寥寥可數,巴拉圭來的僅有2位,巴西也很少,整個南美洲的學生不到10位,可能的原因,或許是臺科大在南美的廣宣較缺乏所致。為此,記者特別透過校方找到企管系二年級的學生李旭安(Cristian),並進行採訪。
李旭安有著高大身軀和俊俏臉龐,是巴拉圭及臺灣的混血兒。從小住在亞松森的他,一句中文都不會說,4年前旭安跟隨母親來臺灣,才開始進入師大學習中文,後來更聽從老師的建議,以個人申請管道進入臺科大就讀。對旭安來說,雖然目前中文溝通能力尚可,但聽和寫還不行,尤其大學部的英語授課環境還不及研究所普遍,因此他必須很吃力地跟著班上進度。還好教授允許他用英語考試,老師同學也都願意為他解惑,所以還沒有被當的紀錄。
目前在臺科大就讀的兩位巴拉圭學生李旭安Cristian Lee(右)與Guillermo,高興地與來訪的巴拉圭總統阿布鐸合影留念
李旭安認為,臺科大的設備、課程、學生等都非常優質,老師也很願意接納同學的想法,大家都可以自由的發表意見。他也發覺,臺灣學生比較認真,巴拉圭同學則較開朗。旭安說,以前的他並不是特別喜歡念書,也沒什麼目標,但來到臺灣接觸這裡的老師及新的知識,鼓舞了他變得更努力、更有雄心,也設定了目標,希望將來能夠經濟獨立,照顧家人,更進而回饋社會。對未來,他還沒有很明確的規劃,只希望好好完成學業。「因為要在臺科大畢業,對我是很重要,卻也是很具挑戰性的目標。」
臺科大的國際大樓外觀
廖校長表示,臺灣的社會安定,生活環境也很好,而臺科大學費合理、學風純樸,加上師資多數是國外名校學成返臺的,因此,外籍生在臺科大的適應情況都很不錯,而臺科大也絕對是很多外籍生留學的最佳首選(有意願者請上臺科大網站:www.ntust.edu.tw 查詢招生資訊)。近年來,臺科大一直想要增加南美洲的外籍生人數,尤其臺灣與巴拉圭的關係良好,雙方政府分別提供不少全額獎學金,給巴拉圭學子來臺灣留學的機會。而隔鄰的巴西,是南美第一大國,聽聞巴西政府也鼓勵學生出國留學,或許未來,臺科大會有更多來自巴西的學生。我們企盼著!
◆◆◆ 廖校長高效率的時間管理 ◆◆◆
(記者在採訪前的準備作業中,就耳聞臺科大廖校長做事特別有效率,是時間管理方面的專家。「時間管理」是很重要的議題,對在學的同學,或許更是關鍵,因此,記者也針對此主題,就教於校長。)
廖校長說:「我從專科到博士學的都是工業工程與管理,我的專長是講究方法,並善於規劃與整理。此外,我對實務的應用比對理論的探討更感到興趣。」因此,廖校長給自己的要求是:發展一套處理事情的有效方法,並將此方法幫助個人或組織,來提高工作效率。難能可貴的是,校長把他累積數十年來管理時間的備忘錄,寫成「新實用個人時間管理:設計高效率的人生」一書,內容鉅細靡遺,是一本非常受用的教戰手冊。校長的用心,著實令人讚嘆。
臺科大校長廖慶榮博士著作的「新實用個人時間管理:設計高效率的人生」一書,是他累積數十年來管理時間的備忘錄,非常值得閱讀與學習
以下就舉數則廖校長善用時間的原則,和大家分享。
☆ 仔細規畫:
在上世紀70年代,臺灣五專畢業的學生一般都須先進入二技,取得大學同等學歷資格,才能報考研究所;但考二技之前還要先有1年的工作經驗,很多人於是先去補習班待1年,考上並唸完2年的二技後,再讀碩士班。算算,五專畢業到取得碩士學位,至少要5年的時間。
廖校長20歲從明志工專畢業,在服預官役時,他就開始思索自己的方向。有天1位老師建議他出國直接跳讀研究所,於是他專心準備,並在退伍前夕,獲得多所美國大學研究所的入學許可。出國約1年時間,廖校長就順利取得碩士。返臺後,他接著準備申請美國大學的博士班。1年後,他又順利申請到全額獎學金,再次赴美更高一階段的博士學習生活。
☆ 及時完成:
廖校長說,他剛開始教書的前幾年,每次上課前,都花費相當多的時間準備教材。這或許是新進教師都會經歷的過程,但若從效率的角度來看,實在可以更為精簡。經過很多揣摩、實驗後,他現在的教材準備,都要求自己在上課前的短時間內及時完成。
廖校長舉例說,如果是星期二早上9:30的課,他在星期一下午前,仍專心從事校務或研究的工作,直到星期一的晚上才會備課。廖校長認為,在這種情況下,由於時間緊湊,自然會非常專心,效果也就特別好。一般而言,從晚上7點開始,要花4、5個小時,才能備課妥當。有時到晚上11點仍無法完成,他還是會按時就寢,等隔天早上再起身準備,此時,因為尚未備好課,自然不敢賴床,一醒就會立刻起床。
對於一日三時的利用,廖校長更進一步說明,譬如,早上有2、3個小時專心,中午小憩一下,下午也有2、3個小時,晚上再一些時間,這樣就可以生活很有效率了。在平時的工作日,他要求自己最慢下午5點半要離開辦公室。好處是,工作有個段落會更有效率,而校長秘書室的職員也才可以準時下班。
☆ 夠用就好:
廖校長一向服膺「簡單就是美、就是效率」原則,所以在購買衣物或生活用品,都謹守夠用就好的原則。平時,廖校長就保持1雙皮鞋、1雙球鞋和1雙便鞋的「3鞋原則」。鞋子穿舊了或壞了,若還可修補,就絕不會買新鞋。需要買新鞋時,他就將舊鞋丟掉,所以他長期保持不多不少的3雙鞋子,既省空間,也不必費神保養或選擇該穿哪雙較好。
至於廖校長的衣櫃,就長期維持4件襯衫,輪流換洗。其他若有自己不太喜歡或不會再穿的夾克、西裝等,就送給住家附近的舊衣回收中心。這種極致簡約的原則,或許也是廖校長能有高效率時間管理的原因之一。
◆◆◆ 養生之道與幸福家庭 ◆◆◆
在請教廖校長「時間管理」議題時,他指出,在所有的目標當中,都應以健康和家庭兩項為最優先。唯有在健康和家庭兩項目標達成後,努力追求工作等其他目標才有價值。事實上,沒有健康的身體以及家人的鼓勵、瞭解與配合,也很難順利達成工作等其他目標。
☆ 養生:
廖校長是一位養生有道的實踐者,耳順之年的他,渾身散發著活力,幾乎沒有一根白頭髮。他說:「年輕時應該全力衝刺事業,但中年過後,就不必靠自己個人的力量來完成所有工作。這時,應減少工時,學會授權,充分運用團隊合作;也要學會拒絕,不必接受所有的邀約,轉而充實健康知識、培養運動習慣,如此才能有健康的工作與生活。」
由於廖校長本身有遺傳性高血壓,所以他對於健康的飲食特別有興趣和研究。廖校長每天起床後,都先喝一杯300cc溫水,10分鐘後再喝500cc蔬果汁,待半小時消化後,再吃早餐。校長特別推薦用慢磨蔬果機打蔬果汁,因為渣汁分離比較好喝。「我喝蔬果汁8、9年了,很多人喝蔬果汁無法持之以恆的原因是不好喝,如果好喝,就容易持續下去。」至於蔬果汁的素材,校長建議「最好多樣一些」,如小黃瓜、甜菜根、番茄、柳丁、蘋果等,至少要5、6種。在維他命的補充上,校長也會固定攝取維他命B、維他命E、硒酵母、葉黃素、Q10、葡萄籽、亞麻籽油等,以利多元養份的平衡。
廖慶榮校長至今幾乎沒有一根白頭髮,他重視養生,每天用慢磨蔬果機打蔬果汁,已持續飲用多年
另外,廖校長全家吃糙米飯已經20年了,他說白米只是為了吃飽,糙米飯才能吃進營養。他也建議加些薑黃在糙米裡,煮成薑黃飯;或糙米飯煮好後加入薑黃攪拌。因為薑黃是當今已知最強的天然抗炎物,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並促成其凋亡。又為了促進身體對薑黃的吸收,最好同時在飯上灑些黑胡椒。除了薑黃飯之外,他的晚餐則固定2種食物輪流吃,一是乾烙韭菜盒,一是薄餅夾小魚乾、蛋。韭菜盒的餅皮是媽媽用全麥做的,1次做好1個禮拜的分量放冰庫,要吃時先微波解凍,再不放油用平底鍋煎一下。「如果晚餐只吃1個韭菜盒,白天正常吃,隔天可以瘦0.8公斤,非常準!」有時候,他會煎小魚乾,打1個蛋,再用印度薄餅包起來,「小魚乾有豐富的鈣。」
☆ 運動:
為了健身,廖校長保持固定的健走運動,每天晚上他會從臺科大快走到公館,經臺電大樓繞一圈回來,大概40分鐘。他說出門基本上是不開車的,能走路就盡量走,但一定要穿適合走路的鞋子或球鞋。
今年3月23日,為了鼓勵臺科大同仁養成健康運動的好習慣,廖校長首度發起校慶路跑的活動。他鼓勵所有的主管級人員參加,「現在已經有很多人開始練習,培養體力了。」
☆ 家庭生活:
廖校長能夠在壯年之際即迎來成功的學術地位,除了他自己的努力外,家人背後的長期支持與鼓勵,也是不容抹煞的。廖校長的父親早逝,對高齡的媽媽,他事親至孝。忙碌之餘,經常陪伴母親晚餐、閒話家常,並奉上豐厚的生活費,讓母親得以安享愉悅的晚年。
廖夫人彭慧玲博士是虔誠的基督徒,現任教臺北商業大學,也是一位盡心盡責的大學教授。他們育有一女廖怡恩,對於女兒的教育,校長夫妻的作法,從來就是尊重與少干涉。「因為不同世代有不同世代的想法,我們可以表達自己對事情的看法,供孩子參考,但不要強迫孩子一定得接受。」或許,正是受父母身教的影響,怡恩從小學就開始做行事曆,即連全家要外出吃飯,她都會先看行事曆有沒有空。而且從小四之後,怡恩就不用父母再教導功課了。
廖校長說,對女兒的全然尊重,相對的就是她要對自己的抉擇負責任。譬如考大學那年,怡恩的學測分數已可錄取臺大化工系,夫妻倆都對成績很滿意,但女兒堅持想讀第3類組的生醫科系。後來的指考分數不盡理想,而未能如願。但也因這挫折,使怡恩更再接再厲,終能進入自己有興趣的北醫藥學系。畢業後,並順利負笈美國南加大,拿到藥學碩士;去年再以全額獎學金,進入全美藥學排行第一的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(UNC) ,繼續攻讀藥學博士學位。
◆◆◆ 結語 ◆◆◆
誠然,時間管理對每個人都是極重要的,所以任何人都應該學習這方面的知識,並接受實作的訓練。可惜的是,正規教育體系裡,幾乎少有時間管理相關的課程。廖校長說,其實每次成功地運用時間管理方法,會讓自己整天都有愉快的心情,也會發覺每一件工作都有進一步改善時間管理的契機。因此,每天都充滿新鮮與挑戰,這時,工作似乎成了遊戲,而不再是枯燥無味、令人生厭的事了。
文章最後,讓我們再回到「臺巴科技大學」的話題,若從南美洲或巴西的角度來看,記者何其有幸,在「臺巴科技大學」剛創立的此時,就有機會訪問到幕後最重要的推手-臺灣科技大學廖慶榮校長。並在訪談過程中瞭解到,一個事件背後,許多人用心的規劃與投入;也學習到一位成功人士背後的許多思維和方法。相信,所有這些點滴努力,都將匯聚成南美洲第一流科技大學的基石。我們樂觀其成,眾所企盼!
【巴西華人資訊網】